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
发布时间:
2023/06/04

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,抑郁症呈现年轻化趋势,将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示感到轻度或严重抑郁。据估算,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面临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。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3年里,青少年多数处于封闭在家的状态,长时间的网课、封校,势必减少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,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独和焦虑。 近来,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自杀或自伤的事件报道。江西胡鑫宇的事件更是引起广泛关注,结局也令人十分痛心,因为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。我们不禁要问,这一代孩子是怎么了?
影响孩子发展因素很多。如孩子本身的气质因素和个性特征、直接接触的人的思维模式、家长老师对孩子的看法、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不同等等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外部环境变化会对孩子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。总之,孩子的成长是在家庭-学校-社会三个环境共同影响下发展的,而家庭是最重要的基础。作为家长,如何与孩子正确的相处,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。亲子关系的好坏,对孩子成长极其重要。
——如何看出孩子有抑郁情绪。
首先要关注孩子是否有悲伤、焦虑、烦躁、忧郁等情绪变化,言谈中是否曾经流露出自杀念头,书写、绘画中是否谈论自杀、死亡、来世等等。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和家人、朋友、老师等互动变少,对曾经喜爱的活动兴趣下降或丧失兴趣。有的孩子原来爱学习,成绩还不错,近期成绩下降、厌学、沉迷网络,也要警惕抑郁症可能性。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受抑郁困扰的孩子会用小刀、修眉刀、圆规或者指甲划伤前臂内侧的皮肤。撸起衣袖,很多抑郁症的孩子手臂上会有多道横行的新旧不一的瘢痕。自我评价方面,抑郁症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够好,拖累家人,甚至感到绝望或者觉得自己毫无价值。生活习惯方面出现睡眠、食欲、行为习惯等明显变化,比如入睡困难、早醒、睡眠过多、食欲下降、体重减轻,变得懒散、懒惰等等。

——家长应该如何应对
首先,家长要放下焦虑。这是个焦虑的社会,家长要承担生活的各种压力,工作、晋升、赡养生病的老人、教育未成年子女等等。孩子遇到了问题往往会想要寻求父母的安慰和帮助,完整良好的亲子沟通及安全感对孩子任何阶段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。家长常常因为孩子的表现不满意而焦虑,这时,就容易忽略到孩子的需求。但孩子是资源少、自我调适能力差的个体,作为家长,我们有必要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,而不是让孩子为家长的焦虑买单。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杀的倾向或念头时,镇定下来,惊慌不能解决问题,要积极的采取必要措施。不要忽略任何你觉得不对劲的信号,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懂事,把自己最喜欢的,甚至有纪念意义玩具赠与他人。尽量不要让孩子独处;拿走孩子身边可能用来伤害他/她自己的物品,比如剪刀、修眉刀等;和孩子进行深入交谈,倾听孩子诉说,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、体验孩子的感受,不要对孩子指责和嘲讽,因为这样会关闭你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心门;直接询问孩子的心情和感受,不要觉得“自杀、自残”这样的字眼过于敏感而不愿意提及,要询问孩子有没有过伤害自己的想法,如果有,则进一步询问孩子有没有具体计划,立刻寻求专业的帮助,比如当地的精神心理科医生、心理治疗师,还可以查找拨打当地自杀热线进行干预。——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。当孩子说“作业太多我不想上学”的时候,家长可能会站在成人的角度立马说教:“好好学习,考上重点学校,才能有好工作,有好未来。”家长自己不妨想一想,当你连续加班,回到家瘫软在沙发上,跟老公/妻子说“太累了,我都不想上班了”,老公/妻子义正言辞地说:“好好上班,做出好业绩,才能升职加薪,出人头地,才能让家人衣食无忧。”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呢?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,去体会他的感受。尽量帮助孩子解决具体的单个问题。比如:孩子与好朋友之间产生矛盾,我们要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,是否存在误会,帮助孩子提供解决的方案。家长要理解,孩子的能力和家长不是同一水平。孩子对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表示紧张、害怕,家长会觉得:“这也太简单了,有什么好怕的”,有的家长甚至会说孩子是“矫情”,拿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孩子对比:“你们现在比我们当年幸福多了,你们能有什么压力”。一道家长认为很简单的题目反复讲了几遍,孩子仍然不懂,这时候家长首先得理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能力水平是不平等的,接着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真的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,是不是需要换一种解题方法。压力不一定会带来动力。适度的压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,但当压力过于频繁或者强度过高,超出了孩子的应对能力,孩子缺乏相应的支持的时候,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,还可能造成躯体生理问题。
——给家长的一些小建议
保证每天有10-30分钟的亲子沟通时间,可以让孩子说说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,让孩子表达他对这些事情的看法。让孩子有时间进行一些活动,尤其是户外运动——孩子的大脑需也要闲暇时光,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重要。鼓励孩子培养一些爱好,比如骑行、篮球、羽毛球、绘画、编织等等;告诉孩子一切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,如果做得对,父母要给予肯定和表扬,如果孩子做的不对,要给孩子指导,或者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。
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抑郁的困扰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
关键字
上一页:
上一页:
相关新闻
河北省荣军医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