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您来到河北省荣军医院官方网站!

搜索
搜索
这是描述信息
这是描述信息
/
/
/
治病而不是致病 ---正确诊断 科学施治的重要性

医院文化

治病而不是致病 ---正确诊断 科学施治的重要性

  • 分类:一线传真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5-17 00:00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

治病而不是致病 ---正确诊断 科学施治的重要性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一线传真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5-17 00:00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       2017年3月,我科收治一名老年患者,马某,78岁,主因兴奋话多与心情差反复间断发作60余年,兴奋躁动2个月首次住院。患者6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兴奋、话多,大声唱歌,作诗,夜不入眠,外跑等,予以氯丙嗪(剂量不详)口服后病情好转。之后患者病情经常反复,表现基本同前,家属便自行予以氯丙嗪(最高日量2000mg)口服,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减量。2个月前,患者再次出现精力旺盛,彻夜不眠,兴奋话多,写诗、唱歌等,家属逐渐将药物自行调整为氯丙嗪最高日量3000mg,患者5天前出现白天卧床昏睡,夜晚仍躁动不安,家属送入当地县医院输液治疗,病情仍无改善,于是送入我院。
       入院时患者仍兴奋躁动,自我感觉良好,存在幻听、被害妄想,情感活跃,精力充沛,查体:面部表情呆板,呈面具脸,牙齿全部脱落,吞咽困难,流口水,口唇舌不自主运动,双手细颤,四肢肌张力偏高,拖行步态,上肢摆动幅度小,肢体僵硬,行动迟缓,双上臂外侧散在米粒大小的褐色皮疹,双肺呼吸音弱,右肺散在湿罗音。入院后查肝功能:谷丙转氨酶365U/L,谷草转氨酶124U/L,血常规:血红蛋白118g/L。胸部CT:两肺多发感染性病灶,考虑炎症。腹部彩超: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。既往2年前体检时发现“肝囊肿”、“胆结石”、“腔隙性脑梗死”、“脑萎缩”,均未治疗。该患者因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,肝脏受损,存在严重的药物副反应,包括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:双手震颤、肌张力增高、面具脸、拖行步态、吞咽困难等;运动不能,上肢摆动减少;自主神经功能紊乱,流口水;迟发性运动障碍:口唇舌不自主运动。综上合并诊断为药源性锥体外系副反应,故入院诊断:1、双相情感障碍,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,2、药源性锥体外系副反应,3、药源性肝损害,4、皮炎,5、肝囊肿,6、胆结石,7、腔隙性脑梗死,8、脑萎缩,9、肺炎,10、贫血,11、慢性胆囊炎。
       入院后通过积极对症的治疗,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缓解,副反应减轻,住院22天即好转出院。出院后以丙戊酸镁0.25g  2/日、奥氮平5mg/日,劳拉西泮1 mg/日,苯海索2mg  2/日口服维持治疗,病情一直稳定。
       上述病例耐人深思,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,许多人需要长期在家服药,并且病情随时会出现波动,但精神科药物的科学使用原则很多家属却不清楚,一旦发现患者病情波动,难免慌乱中加药,结果不但控制不住病情,反而引起了许多副反应,例如上述患者,长期大量口服氯丙嗪,最高日量竟然达到3000mg,不仅病情没有控制住,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药物副反应以及肝功能损害,住院后仅仅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情感稳定剂,患者病情便得以缓解,由此可见科学用药的重要性。
       作为精神科医师,我们要做好精神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,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,出院后定期复诊,一旦病人病情波动,不要擅自调药,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,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药物治病,而不是致病。
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