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擂:保定市——建立“四项机制”,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


发布时间:

2022/03/22

       保定市始终将退役军人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,将就业创业作为退役军人工作的“一号工程”,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质量提升行动,建立健全“四项机制”,不断创新服务保障模式,助力退役军人实现“岗位找得好、饭碗端得稳、生活有保障”。
 
       一、建立“月点评”考核机制
 
       保定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,将“促进退役军人就业”作为重点民生事项纳入对县(市、区)委书记的动态考核月点评范围。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定出台了《保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》,将涉及退役军人的适应性培训、职业技能培训、线上线下招聘、学历教育、基地建设等事项全部进行细化,逐项明确量化指标。每月对各县(市、区)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进行考核评价,用考核促进工作开展,形成了“一把手”重视、“一把手”推动、“一把手”落实的工作格局,比学赶帮超氛围日益浓厚。
       二、建立区域统筹协作机制
 
       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各县(市、区)接收退役军人数量差异大、教育培训资源不均衡的特点,按照力量互补、便于协作的原则,制定了《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区域统筹协作机制实施方案》,将全市划分为南部、中部、北部三个片区。市局整体统筹协调,按片区开展定期会商、工作座谈交流等活动,挖掘不同县(市、区)优势产业和资源,在退役军人就业招聘、教育培训等方面实现片区内资源互通共享。
       今年2月22日至24日,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分片区召开全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推进会议,逐一听取工作汇报,逐一进行点评,并就片区内各地资源合理利用提出具体意见。同时,争取北京优质企业支持,组织北部片区距京较近的涿州市、高碑店市、定兴县、易县等地,举办了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订单式技能培训暨就业招聘会,近百名参与此次活动的退役军人全部达成培训意向和就业意向。
 
       三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
 
       积极发挥社会力量支持作用,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,形成全社会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。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关爱、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拥军企业、院校为基础,推进市、县两级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,全力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;推进市、县两级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,为退役军人开展教育培训、就业咨询、创业指导提供保障;推进退役军人就业、教育培训、实习实训、创业孵化等就业创业基地建设,为退役军人提供良好环境,真正实现了“培训有导师、就业有企业、创业有场所”的良性循环。
       目前,保定市本级和22个县(市、区)均已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或分会,并发挥其吸纳就业、项目交流、资源丰富等方面优势,积极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、招聘会组织、创业孵化、赛事举办等活动。自成立以来,各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共发展企业会员835家,个人会员2815名,吸纳和带动130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创业。
 
       四、建立京雄保就业联动机制
 
       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响应市委、市政府关于构建京雄保一体化格局号召,充分利用保定市区位优势,主动对接北京、雄安新区等地优质企业,分别签署退役军人就业合作协议。2021年,先后联合举办了北京有关单位定岗招聘、雄安新区高端助理岗位直签等活动。在促进退役军人就业方面,初步形成了京雄保一体化联动格局。2021年,全市共有280余名退役军人在北京、雄安新区等地实现高质量就业。
 
       “四项机制”的建立,有力促进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各项工作开展。三年来,保定市共组织3293名退役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623名退役军人开展创业培训,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94场,帮扶1800余名退役军人上岗就业。
 
 
       处长点评  
 
       就业是民生之本。保定市将就业创业作为退役军人工作的“一号工程”,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质量提升行动,通过建立“月点评”考核机制、区域统筹协作机制、社会力量参与机制、京雄保就业联动机制,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,实现了片区内就业招聘和教育培训资源互通共享,发挥了社会力量支持作用,形成了京雄保一体化联动格局。“四项机制”的建立,创新了服务保障模式,发挥了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保定市良好的区位优势,有效解决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中的痛点、难点问题,为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,值得各地学习借鉴。
 
(省厅就业创业处)

关键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