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让孩子变强变优秀


发布时间:

2023/10/29

什么是“内驱力”呢?威廉·叶芝说: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这把火就是“内驱力”。

   

这三个字很好理解,通俗一点讲就是自己内心的驱动力。而且它也没那么神秘,它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。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到:我们会克服自卑,去不断地追求卓越。人类毕生都在追求卓越,这正是塑造人类心智与精神的力量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,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,更优秀。拥有内驱力的人,不需要外部的激励,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,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,能够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保持前进。与之对应的是外驱力,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而去做。比如考高分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,让父母感动高兴,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。还有很多人,开开心心上了大学,却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。而仅仅是父母想要的而已啊。失去了父母管教和内心的方向后,他们会马上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逃学厌学,甚至自暴自弃,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
可以怎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?

从心理学方面来看,影响内驱力的三大因素是:能力、自主、归属。

在具体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就是这几点:我相信我能做到(也就是有这个能力),我想通过自己来做到(也就是自主),我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并能彼此分享(这是一种归属认同)。接下来就分别谈谈这三个关键。

我相信我能做到。

还记得孩子学步吗?他们小心翼翼地迈出步子,看着父母的脸。“加油,宝宝,走过来!”孩子一摇一晃地朝我们走过来,一步、两步、三步。然后就会失去平衡,朝旁边倒下。也就是在那个时刻,我们会牢牢地抓住他,一次又一次的练习,直到他相信自己能做到,然后勇敢地迈出一步又一步。 我想,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自己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,会兴奋地手舞足蹈的。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厉害,这时会发现内心的一种满足,能为此驱散自卑。

当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,有了这份力量感的时候,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去做。敢去做,才能唤醒内心的力量。

       

给爸妈的建议:

让孩子拥有自信和内心的满足。很多的父母,看到孩子学习不积极沉迷玩乐时会很生气,然后破口大骂,说孩子不争气,或者说不是读书的料,甚至说他们愚笨。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挫。一定要记得给他们正面的鼓励。其实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更积极、认真、主动地学习,那就不要去打击孩子。特别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,你越打击,他们越受挫,反而会去其他的地方寻求认同和满足。比如游戏世界,或者去找几个哥们一起混。

我想通过自己来做到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让孩子自己做主”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而不是什么都要依赖父母。

在孩子在两三岁时,会有一个自我意识敏感期,这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,孩子会出现对抗的行为。孩子们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,所以在一些优质的幼儿园,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不同的学习和游戏区域,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。

那些有着共同爱好的孩子,就会成为很要好的伙伴。

给爸妈的建议:

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,满足他们。当孩子发现了某些特别的东西,然后自己产生了兴趣之后,就会让他们专注于此,集中精力。而且孩子还会表现出“我要自己做”。同时创造机会让孩子去独立做,比如自己吃饭,自己穿衣服下楼,自己去开门,自己洗脸洗澡等。自己能做主去做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欢喜,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,也不是为了得到大人的奖赏。这仅仅是我自己喜欢,我愿意花时间去做。这就是内驱力的模样。孩子不需要大人过多地干预和督促。那些真正爱上阅读、爱积木的孩子,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有了内驱力。    

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核心——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。父母子女之间,彼此会不断地相互影响着。每天的语言交流,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。彼此的性格和价值观相互磨合着,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内驱力的第三个关键:我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,并能彼此分享。这就是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。从婴儿时就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,那些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更加积极地去探索这个世界的一切。随着孩子的成长,他们发现父母对自己信任而无条件的关爱。内心会亲近父母,愿意去倾听、理解父母的用心。而不是对抗和逃避父母。所以孩子也会朝着家庭和社会的期待,去成为爱学习、积极生活的人。正因为拥有这种态度,随着阅历的增长会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,不断激发内心的那股力量,最终形成内驱力。而在此之前父母不要太着急,大骂孩子、用言语激孩子不会起作用,唤醒内驱力不可能一蹴而就,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。

总的来说,唤醒内驱力离不开“陪伴”和“坚持”,而这两个词的背后,需要无数地磨合、忍耐和付出。

关键字